新闻中心 / NEWS
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联系我们
石家庄中吉化肥有限公司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吉工业园(107国道石家庄南35公里)

电话:0311-84532252  84532633
传真:0311-84532633

400热线:400 6066 321

网址:www.zhongjihuafei.com 

农化知识 您的位置:首页 >> 农化知识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玉米螟
  玉米螟,又名玉米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玉米螟分布于全国各地,是玉米的一大害虫。玉米螟以幼虫蛀茎危害,被害植物的茎秆组织遭受破坏,影响养分的输送,使玉米穗部发育不全而减产,茎秆被蛀后易被风吹折断,则损失更大。

  1 .形态特征

  (1) 成虫。淡黄色,体长 12 ~ 15 毫米,翅展 24 ~ 34 毫米。前翅淡黄褐色,翅面上有两条褐色状横纹,两横纹间有两个褐色斑点。

  (2) 卵。扁平,椭圆形,初产时乳白色,后变为淡黄色,孵化前出现黑心;卵块由数粒至十粒卵组成。

  (3) 幼虫。体长 20 ~ 30 毫米,体色有白、灰黄、灰褐等色;背面中央有 1 条明显半透明的纵线,腹部 1 ~ 8 节,背面各有 2 列横排的毛片,前 4 后 2 ,前大后小。

  (4) 蛹。长 15 ~ 19 毫米,黄褐色,纺锤形,尾端尖细,有钩刺 5 ~ 8 根。

  2 .发生规律

  玉米螟 1 年发生数代,因地区而异。从全国范围来看,以北向南,以西向东,代数逐渐增多。玉米螟以老熟幼虫越冬,主要集中在玉米及高粱的秸秆、根茬里;其次是玉米穗轴里。越冬幼虫来年 4 ~ 6 月间化蛹,蛹经过 5 ~ 15 天羽化。成虫夜间活动,飞翔力强,有趋光性,将卵产在离地 50 厘米以上的玉米叶背面叶脉两侧;成虫寿命 5 ~ 9 天,卵日期 3 ~ 4 天。卵孵化后,幼虫先聚集在一起,然后向植株幼嫩部分爬行。 3 龄前幼虫主要集中在幼嫩心叶苞叶及花丝上活动取食, 4 龄以后大部分钻入茎秆、穗轴、穗柄,蛀食茎、轴形成隧道,破坏植株内水分、养料榆送,使茎秆折断率增加,粒重降低。

  3 .防治措施

  玉米螟的防治要做到四个相结合,即越冬防治与田间防治相结合;心叶期防治和穗期防治相结合;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防治玉米与防治其它寄主作物相结合。

  ( 1 )农业防治

  ①处理越冬寄上秸秆。在成虫羽化前的冬春季节,采用铡、轧、沤、烧、泥封等方法处理玉米秸和穗轴,消灭越冬幼虫。

  ②选种抗虫品种。选种含抗螟素较高的品种种植,能有效地控制玉米螟对玉米心叶的危害。

  ③改变播种时期。增加春玉米的种植面积减少夏玉米的种植面积,可以减轻玉米螟的危害。

  ( 2 )生物防治

  玉米螟的天敌种类很多,要保护和利用天敌控制玉米螟。人工繁殖和释放赤眼蜂是生物防治玉米螟较成功的例子,在玉米螟产卵始期至产卵盛末期,释放赤眼蜂 2 ~ 3 次,每亩释放 1 ~ 2 万头,赤眼蜂对玉米螟卵的寄生率可达 62 %,此外,在玉米螟幼虫发生期可以大量使用白僵菌等菌类制剂也有很好的效果。

  ( 3 )药剂防治

  ①心叶期防治,以颗粒剂防治效果最佳,颗粒剂有: 0.3 %辛硫磷颗粒剂和 1 % 1605 颗粒剂; 2.5 %西维因和 3 %呋喃丹颗粒剂。

  ②穗期防治。用 50 %敌敌畏 800 ~ 1000 倍液滴灌玉米雌穗花丝心。

  ③药剂喷雾防治可选 50% 甲基对硫磷乳油。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在全国玉米产区都有分布,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

  1. 症状

  玉米大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也危害叶鞘和苞叶,由植株下部叶片先开始发病,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 5 ~ 10 厘米,宽 1 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或几个病斑连接成不规则形枯斑,严重时叶片枯焦。多潮湿天气,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此外,还有一种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的病斑,沿叶脉扩展,表现为褐色坏死条纹,周围有黄色或淡褐色褪绿圈,不产生孢子或极少产生孢子。

  2 .病原

  玉米大斑病的病原为真菌〔( HelminthosporiumturcicumPass.=BipoLaristurcica ( Pass ) Shoemaker=Dreschleraturcica ( Pass ) SubramanianetJain )病斑上产生的灰黑色霉层即为病理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如果病斑上霉层不明显,可采用保湿法促进其产孢。方法是:以湿润的滤纸铺于玻璃培养皿内,剪取有新鲜病斑的叶片段平放在滤纸上,再以培养皿盖严 1—2 天后即可看到病斑上有霉层产生。分生孢子梗单生或数个成束,不分枝,青褐色,分生孢子着生于孢子梗顶端,淡青褐色,梭形或长梭形,直立或向一边稍弯,有多个分隔,脐点明显突出于基细胞以外。

  3 .发生特点

  田间地表和玉米秸垛内残留的病叶组织中的菌丝体及附着的分生孢子均可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而埋在地下 10 厘米深的病叶上的菌丝体越冬后全部死亡。玉米生长季节,越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适宜温、湿度条件下萌发入侵。感病品种上,病菌侵入后迅速扩展,约经 14 天左右,即可引起局部萎蔫,组织坏死,进而形成枯死病斑。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病斑上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田间始见病斑时间:在华北地区,春玉米 6 月上旬,夏玉米 7 月中旬,由于气候条件与玉米感病阶段吐丝灌浆期相吻合,夏玉米病情发展快,受害重。

  4 .发病条件

  (1) 品种抗病性是影响大斑病流行的重要因素, 70 年代由于感病玉米杂交种大面积种植,在一些地区造成大斑病流行,损失严重。无明显深色边缘离村庄近的地块,由于越冬菌源量多,初侵染发生的早而多,再侵染频繁,易造成流行。

  (2) 气候条件也是病害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气温 20 ~ 25 ℃,相对湿度 90 %以亡,对孢子形成、萌发、侵染有利,所以中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利大斑流行。在北方玉米产区, 6 ~ 7 月降雨量均超过 80 毫米,雨日较多,加之 8 月份雨量适中,病情发展严重。

  5 .防治方法

  应采取选用抗、耐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重点施药保护等综合治措施。

  ( 1 )选用抗(耐)病品种

  ( 2 )实行轮作,倒茬制度

  避免玉米连作,秋季深翻土壤,深埋病残株,消灭菌源;作燃料用的玉米秸秆,开春后及早处理完,并可兼治玉米螟;病残体作增肥要允分腐熟,秸秆肥最好不在玉米地施用。

  ( 3 )改善栽培技术,增强玉米抗病性

  夏玉米早播可明显减轻发病;适当增施磷肥,注意氮、磷、钾肥合理搭配,重施喇叭口肥;

  实行玉米大豆间作,或与小麦、花生、甘薯等间作套种,宽、窄行种植;合理灌溉,低洼地注意田间排水。

  ( 4 )喷药防治

  由于玉米植株高、密植等客观条件限制,可重点对制种田、高产试验田等进行药剂防治,一般于病情扩展前防治,即在玉米抽雄前后,当田间病株率达 70 %以上,病叶率 20 %时,开始喷药。防效较好的药剂种类有: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 %敌菌灵可湿性粉剂,或 90 %代森锰锌,均兑水 500 倍,或 40 %克瘟散乳油 800 倍喷雾,每亩用药液 50 ~75 千克,隔 7 ~ 10 天喷药 1 次,共防治 2 ~ 3 次或 30% 爱苗乳油。

  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是玉米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全国玉米产区都有发生。

  1 .症状

  玉米小斑病从苗期到成熟期均可发生,以玉米抽雄后发病重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叶鞘和苞叶。叶片上病斑比大斑病小得多,但病斑数量多。初为水浸状,以后变为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颜色较深,椭圆形、圆形或长圆形,大小 5 ~ 10× 毫米 3 ~ 4 毫米,病斑密集时常互相连接成片,形成较大型祜斑。多雨潮湿天气,有时在病斑上可看到黑褐色霉层,但一般不易见到,可采用保湿法诱发产孢,具体方法与大斑病相同,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先发病,向上蔓延、扩展。叶片病斑形状,因品种抗性不同,有 3 种类型:

  (1) 不规则椭圆形病斑,或受叶脉限制表现为近长方形,有较明显的紫褐色或深褐色边缘: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感病病斑型。

  (2) 椭圆形或纺锤形病斑,扩展不受叶脉限制,病斑较大,灰褐色或黄褐色,无明显深色边缘,病斑上有时出现轮纹:也属感病病斑型。

  (3) 黄褐色坏死小斑点,基本不扩大,周围有明显的黄绿色晕圈,此为抗性病斑高温潮湿天气,前两种病斑周围或两端可现暗绿色浸润区,幼苗上尤其明显,病叶萎蔫枯死快,叫 “ 萎蔫性病菌斑 ” ;后 — 种病斑,当数量多时也连接成片,使病叶变黄枯死,但不表现萎蔫状,叫 “ 坏死性病斑 ” 。

  2 .病原

  玉米小斑病的病原为真菌( HelminthosporiummaydisNishikadoetMiyabe=Bipolurisma

ydisShoemakem=DrechlamaydisSubrametjain ),病菌形态与大斑病菌相似,区别见大斑病病原。菌丝发育适温 28 ~ 30 ℃,孢子萌发适温 26 ~ 32 ℃。根据玉米小斑病菌对不同细胞质玉米的致病力差异,区分为 0 小种和 T 小种。

  3 .发生特点

  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株上(病叶为主)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存活率低:玉米小斑病的初侵染菌源主要是上年收获后遗落在田间或玉米秸秆堆中的病残株,其次是带病种子,从外地引种时,有可能引入致病力强的小种而造成损失。玉米生长季节内,遇到适宜温、温度,越冬菌源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到玉米植株上,在叶面上有水膜条件下萌发侵入寄主,遇到适宜发病的温、温度条件,经 5 ~ 7 天即可重新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这样经过多次反复再浸染造成病害流行。在田间,最初在植株下部叶片发病,向周围植株播扩散(水平扩展),病株率达一定数量后,向植株上部分叶片扩展(垂直扩展)。自然条件下,还侵染高梁。

  4 .发病条件

  ( 1 )大面积种植感病杂交种是小斑病流行的重要条件。过去种植农家品种较多,由于品种多样化,遗传基础广泛,适应性较强,病害发生轻;推广杂交种后,种植一些不抗病的杂交种,致使小斑病在不少地区流行。

  ( 2 )小病斑的致病性容易变异。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就会逐步形成优势的强致病力菌系,侵染玉米,带来极大危害。

  ( 3 )月平均气温 25 ℃以上,雨日、雨量多,两个月的总雨量在 500 毫米以上,病害易流行;

  ( 4 )玉米连茬种植,施肥不足,特别是抽雄后脱肥,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质粘重。播种过迟等均利于发病。

  5 .防治方法

  ( 1 )种植抗病品种

  在小斑病为主的夏玉米地区,可选用抗小斑病的杂交种。大、小斑病混合发生地区,应选用兼抗品种。

  ( 2 )加强栽培管理

  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株、播种前尽早处理完株旁、地头堆放的玉米秸秆,土壤深耕高温沤肥,杀灭病菌。施足底肥,增施磷肥.重施喇叭口肥。及时中耕、灌水,加强田间管理,增强玉米抗病力。

  ( 3 )摘除植株下部病叶大面积及时摘除植株下部病叶,有明显推迟病害流行,减轻危害的效果。具体作法是:玉米抽雄前,田间病株率 70% 以上,病叶率 20% 左右,这时斑仅发生在植株下部 2 ~ 3 片叶,尚未向植株中、上部蔓延扩展,天气预报将有中雨到大雨,重点对感病品种及时摘除底部 2 ~ 3 片病叶,清除出田外集中处理。

  ( 4 )药剂防治

  在玉米抽穗前后,病情扩散前开始喷药。喷药前先摘除底部病叶,防效较好的药剂有 50% 敌灵可湿性粉剂、 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40% 异稻瘟净乳油等,均加 500 倍进行喷雾;或 70% 甲基托布津、 65% 代森锌可湿性粉剂以 500 ~ 800 倍液喷雾;每亩用药液 50 ~ 75 千克, 7 ~ 10 天 1 次,共喷 2 、 3 次。

服务热线

400-6066-321

微信公众号